彩票走势图

社会文化

做好自己的工作,少打听闲事

你们在飞航班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那种——就是特别喜欢打听别人事的同事。从准备会上就开始上下打量,到飞机上没话找话,刺探别人的同时满足自己的窥私欲,这虽然不能说是不怀好意,但总归让人不那么舒服。“诶你这块表挺好看的,多钱买的?”“你结婚了吗?”“你住哪?”“你老公是干什么的?”遮遮掩掩不回答吧,显得自己有点做作;回答吧,又心不甘情不愿。聪明点的,随便说两句糊弄过去便赶紧拿起托盘去巡视客舱,远离这八卦是非之地。但也有很多刚飞的小姑娘,一脸的懵懂,在对方一问一答之下回答得越来越深,恨不得把户口本的资料全给人家报一遍,还跟着傻呵呵地乐,以前每逢我遇见这种局面,一开始默默地听,到后来实在听不下去,就找个由头把姑娘支出去。“妹子,你去看看31排那个金卡醒了没有。”但如果是两位都特别喜欢打听别人的同事遇到一起呢,那就更有意思了起来。彼此打量过,甚至可能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已经对视过,确认过大家都是“爱八”之人,服务流程走完,后舱厨房间里可谓一个唇枪舌剑,绵里藏针,好生有趣。“哎亲爱的你这个表挺好看。”“哎哟姐好看什么,没你那个好看呢。”“在哪买的这是。”“上次在香港买的,赶上打折。”“啧啧真有钱。”“有个屁啊,飞这么多年才买块表。”“那不得让你老公给你报了。”“嗨,指望不上——你这个手油挺好用啊。”“你拿着你拿着,我家里还有。”所以以前飞航班的时候,我不太说话,不是在那故作冷酷,是真的不想说话。因为总有人的聊天是从试探开始,层层推进迈入到我不想回答的问题。缺乏边界感。现在我依然不喜欢说话,在更多的时间和场合里沉默寡言,嘻嘻哈哈只局限在一个极小的范围,有陌生的面孔就让我心生防备,进而如临大敌。把每一个可能会令我感到不适的话题都做好预案,该怎么答、怎么转移话题、怎样找理由离这人远点都记在心里。朋友的酒局,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我特别期待两个人能够相对而坐,酒杯虽然斟满,但各拿各的手机,看累了相视一笑,干杯瞎聊几句。这所谓的瞎聊,无关政治经济,无关行业前景,不要讨论对错,不要思考意义,就只是瞎聊几句——这肉好不好吃,这酒上不上头。聊别的都没有意义。话题稍微深入就会产生分歧,这很正常,而我不喜,我可以表达自己观点,但不想去说服别人,你爱信就信,不信就拉倒,我说的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你认可与否我真的不在乎。可很多时候在航班上那个场景里,飞行时间太长,大家太无趣,又不能看手机,只能干坐着发呆,若不是有那种缺乏边界感的同事在,轻声聊几句天也挺好的,只是世界就是如此,总不会那么如意。我也奇怪一些人,“我的回答已经代表了我不想回答”,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你是看不懂还是情商低,为什么还要追问到底,在避不开的情况下,能做的只能是远离。我觉得像我一样的人,还是抹不开这个面子,虽然自己不爽,但还想着照顾对方情绪,其实假如我们稍微放肆一点,这个局面就很容易破——毕竟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这两句话来回答:“关你屁事?”“关我屁事?”
1天前
11

“水灵灵”地去“班味儿”,2024年度锐词有多戳人?

一、社会偷感释义:一种偷偷摸摸的感觉。溯源:年轻人开始嘲讽自己有“偷感”,意思是做什么事都显得底气不足、偷偷摸摸,不希望被太多人关注。“偷感很重”大多表现为在某些场合感到拘谨,显得小心翼翼。i人往往被认为是人群中最显“偷感”的那部分人。例句:误入大型社交聚会,偷感很重。没福硬享释义:形容当代年轻人尽可能为自己创造舒适生活的心态。溯源:社交媒体上,年轻人感慨老一辈人因为习惯了艰苦的生活,即使经济条件好了,也要“没苦硬吃”,比如:天热不开空调;吃过期的食物;退休金不少却天天在小区里捡破烂卖钱……与之相对的是,年轻人即使经济条件一般,也尽可能“富养”自己,比如:给自己煮泡面恨不得放8个鸡蛋;一个人点奶茶外卖,两杯起送也硬要点……例句:年轻人经常给自己创造“没福硬享”的机会。瑞士卷释义:一起关于如何分配一盒瑞士卷而引发家庭矛盾的事件。溯源:视频博主孙菲菲买了8个瑞士卷,2个孩子、丈夫共吃了6个,当她打算吃掉剩下的2个时,却被丈夫责备,说她应该把瑞士卷留给孩子。视频发布后,“8个瑞士卷怎么分?”的问题登上热搜。这个看似简单的“瑞士卷分配问题”,实际上揭示了家庭中的夫妻关系、性别角色以及家庭权力等深层次的社会议题。例句:瑞士卷,一款能检验婚姻质量的甜品。当代德华释义:任劳任怨的年轻人。溯源:出自电视剧《父母爱情》。男主角的妹妹叫江德华,未婚未育,但育儿经验丰富,因为她作为姑姑带大了男女主角的5个孩子,而放假帮忙带娃的大学生们与这个角色的贴合度极高。或许坐在回家高铁上的大学生们还不知道,自己作为劳动力已经被亲戚们看上了,他们将在第一只脚踏入家门时遭到亲戚们的“哄抢”,手足无措地走上帮人带孩子的漫漫长路。例句:大学生放假回家后都成了当代德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释义:形容同一时代的人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共性,并与其他时代的人区分开来。溯源:源于网友对不同年代人群的行为进行的观察与调侃。比如:老一辈人喜欢收集塑料瓶子和快递箱子,现在的年轻人“血脉觉醒”后爱上收集咖啡杯套和各种联名款外卖袋。这种行为被戏称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烂要捡”。类似的例子还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鸡蛋要领”,意思是为了诱人的赠品而购买实用程度存疑的东西,真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当要上”!例句:家里的咖啡杯套已经堆积成山了,真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烂。45°人释义:想卷卷不动、想躺躺不平的人。溯源:如果说0°意味着彻底躺平、90°代表拼命内卷,那么45°就是在躺平和内卷之间摇摆不定、不停地做仰卧起坐的“微躺状”。“45°人”既没有拧紧发条,也没有完全颓废,而是以一种稍显困难但在目前阶段尚可接受的姿态达成了某种平衡。例句:2025年,争取不做摇摆不定的45°人。对齐颗粒度释义:同步细节信息,让双方对某物的认知达成一致。溯源:在今年春节档电影《年会不能停!》中被多次提及从而被大众知晓的互联网职场黑话,意思是将双方信息同步,形成共同认知,避免产生歧义。众所周知,行业黑话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某种壁垒,最好是达到外行人听不懂、内行人必须学会才能正常沟通的境界。与“对齐颗粒度”类似的还有“抓手”“底层逻辑”“顶层设计”“处在什么水位”等职场用语。例句:我什么时候才能和我老婆对齐颗粒度?内退力释义:“内驱力”的反义词,指允许自己退一步的能力。溯源:比起越挫越勇和自我鞭策,“内退力”爆棚的人在面对困难时,更习惯于安慰自己“算了算了,别苦了自己”。这虽然听起来有些消极,但能有效平衡心态,保持身心健康。例句:别逼自己了,你需要一点内退力。二、文娱珂学释义:因网友拿着放大镜研究网络红人叶珂而诞生的一个新型“学科”。溯源:网红叶珂在直播中吃蛋糕、打电话的名场面遭到群嘲,加之有传言她曾是“名媛培训班”的一员,所以她展现出的那些看起来像被精心设计过的“公式化”举动也被网友逐帧分析研究,“珂学”迅速成为网友找乐子的灵感宝库。“珂学”的主要研究议题有:“微do”“鼻腔共鸣”“半夜吃蛋糕”等。例句:无论付出多少努力,我还是走近不了珂学。next level释义:英文直译为“下一个层次”,常用于形容一种已经进步或者超越其他人的状态。溯源:来自韩国女子组合aespa的歌曲Next Level,副歌部分的歌词“I am on the next level”与重复且带有机械感的舞蹈动作使得歌曲迅速走红。“next level”适用于形容一种受挫之后准备接受现实,并进化出更高阶版本的自己的心理境界,因此成为一个传达积极心态的社交暗号。例句:我的精神状态,已经是next level了。成都迪士尼释义: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玉林七巷某居民楼下的健骑机所在区域。溯源:指说唱歌手“诺米么lodmemo”在短视频平台上传的歌曲《谢天谢帝》的MV取景地。因为歌曲中多次重复的一句“谢帝谢帝我要diss你”,发音和“谢帝谢帝我要迪士尼”相似,该MV取景地也被调侃为“成都迪士尼”。该词条在社交媒体走红后,《谢天谢帝》迅速获得超百万次播放量,“成都迪士尼”吸引了大量前来打卡的游客,以至于玉林社区不得不对蜂拥而至的游客采取“限流”措施,打卡同款拍摄地需要排队取号,方能通行。例句:成都迪士尼,更具性价比。先天××圣体释义:形容做某事有天分。溯源:出自网络小说《遮天》中的“先天圣体道胎”,指人物在出生时就拥有超凡脱俗的体格素质和特殊才能。经网友的二次创作,这一词条开始变得越来越具体,一般以“先天××圣体”的形式出现,多用于调侃和自嘲语境中,比如说自己是“先天打工圣体”“先天钝感圣体”“先天捅娄子圣体”等。例句:本想在公司好好表现一下,结果浇死了老板的发财树,原来我是先天捅娄子圣体。离婚界奥斯卡释义:网友为《再见爱人4》赐名“离婚界奥斯卡”。溯源:自开播以来,《再见爱人4》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前有杨子NPD发言,后有麦琳“熏鸡事变”,将节目的话题度推向巅峰。网友呼朋引伴,纷纷在自己家举办《再见爱人4》观影大会。例句:每到周四,我和我的朋友们都会准时蹲守在屏幕前观看离婚界奥斯卡。0帧起手释义:极其突然、没有任何预兆的行为。溯源:源于格斗游戏术语。在这类游戏中,帧数指的是角色在出招时所需要消耗的时间,这个时间越短,就能越快地攻击到对手,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这个概念在当下互联网语境中,可以指某人反应极快,或用来形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来不及让人反应的突发事件。“0帧起手”的反义词是“超长前摇”。例句:0帧起手,猝不及防。硬控释义:被某种东西强行控制了。溯源:最初是游戏术语,指玩家通过使用特定技能来强行控制对手,使其不能行动或反抗。后来泛指人们不由自主地被生活中一些莫名其妙的魔性事件所吸引的状态。比如一些网友看到满是可爱小动物的视频,就会忘记自己原先要做什么,刷上几个小时才能离去。例句:本想上网学习,却被别人家的狗硬控一小时。太全面了释义:形容全面发展,堪称全能。溯源:2019年,运动员王楚钦曾在担任乒乓球比赛解说时,形容正在比赛的队友:“许昕还是太全面了。”2024年巴黎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团体决赛中,许昕担任解说,喜提热搜,网友玩起了梗,再次带火这句话。例句:我们人生中的许多问题都能在《武林外传》中找到答案,这部剧还是太全面了。水灵灵释义:形容一种天真、无辜的态度,无具体含义,万物皆可水灵灵。溯源:韩国女歌手洪恩彩在综艺节目中说了一句话:“这样看的话,我在中间水灵水灵的……”这句话原意是说她因年纪小被其他队员保护。随后网友开始玩梗,用“水灵灵”在各种场景中表达一种无辜的态度。例句:大家都在加班,我水灵灵地摸一会儿鱼也没什么吧?电子女娲释义:在互联网上重塑个人形象的人或行为。溯源:一种通过修图、添加滤镜等手段,将人物照片进行美化,最终达到理想效果的操作。因为这种操作与“女娲造人”有些相似,所以擅长这一操作的人被网友戏称为“电子女娲”。这一词语逐渐在社交媒体上流行开来,成为分享自己P图技巧和“改造”过程的代名词,也可以被用来赞美他人高超的P图技艺。例句:有了电子女娲,我的长相我做主。因为它善释义:字面意思,后成为“抽象回答”界的“万金油”。溯源:出自郭德纲的单口评书节目《坑王驾到》。在讲到张天师收妖的时候,郭德纲提到张天师有“四不吃”:“第一,牛肉不吃,因为它善……”原意是指张天师因为牛辛勤劳作之“善”而不忍心吃牛肉。这段话被网友剪辑后变成了郭德纲自己有“四不吃”,配合郭德纲在其他节目中开心吃牛肉的视频形成了一定的喜剧效果。在此语境中的“善”可以指代那些荒诞无稽、莫名其妙的理由或借口,“因为它善”成了一条流行的万能回复。例句:为什么要用这个梗?因为它善。天命人释义:勇敢地面对自己使命的人。溯源:源自2024年8月20日上线的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宣传口号——“直面天命”。玩家们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被称为“天命人”。游戏上线当天,期待已久的玩家们纷纷表示要向老板请假,理由是自己必须第一时间“直面天命”。例句:《黑神话:悟空》上线了,我准备在家做天命人。passion释义:英文直译为“激情”。溯源:脱口秀演员付航在节目中以其独特的风格描述了自己在经历高考失利和人生挫败时的心路历程,通过幽默的方式,他向观众传达了一个观点——人生不仅仅需要理性和务实,更需要激情、热情和信念感来推动前行。这一观点迅速在观众中引起共鸣,并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例句:今天你passion了吗?白磷型人格释义:形容那些易被激怒的人。溯源:源于黄子韬的直播表现。白磷的自燃温度在30℃左右,这意味着一旦接触空气,白磷就会很容易燃烧起来,释放大量光和热量,且燃烧过程中对周边环境有较高的毒性。黄子韬在直播中常常有较大的情绪起伏,容易莫名其妙发火,又能很快被哄好,就像白磷这种物质一样易燃易熄火。例句:有了白磷型人格之后,我再也不内耗了。三、生活活人感释义:形容一个人具有真实感和生活气息的特质。溯源:当代网友已经对互联网上充斥的各种“完美人设”审美疲劳了。无懈可击的妆容、造型,看起来“气血很足”的精神状态,精致奢华的摆拍背景,被反复雕琢过的发言,都让人觉得“工业味”太浓。“活人感”适时出现,就像一杯解腻的柠檬水,让人在“工业糖精”的冲击下松口气。“活人感”也成了明星们的营销热点。例句:希望内娱多一些有活人感的明星。电子布洛芬释义:互联网上那些能让人暂时忘掉痛苦的东西。溯源:“年轻人为什么爱上电子布洛芬”的话题一度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所谓“电子布洛芬”并非真正的药物,而是用来形容那些能够缓解心理压力、带来安慰的事物。它可以是动漫、电视剧、音乐、短视频等任何让人感到放松、治愈的数字化产物。能在忙碌的生活与工作间隙给人提供一丝慰藉,或者让人放声大笑的,便是合格的“电子布洛芬”。例句:追的剧大结局了,我的电子布洛芬需要赶紧补货。牧马人释义:形容那些很容易就决定“放自己一马”的人。溯源:生活不易,当代年轻人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就是在感到困难时及时“放自己一马”,主打一个三分钟热度:感到疲惫就放自己一马,先不管手头的事情,刷一会儿手机才是正经事;尝试融入集体,失败了就放自己一马,回家和自己的猫待在一起也很幸福;心里有一万件事想做,却不知道该从哪儿做起,放自己一马,明年再说。例句:只要心够大,天天都能做牧马人。淡人释义:一类人群,主要特征为对什么事情都表现得淡淡的。溯源:“淡”是一种新型当代症候,主要表现为情绪起伏不大、没有特别喜爱或特别憎恶的人或事物、对任何事情表现出既不欢迎也不拒绝的态度……具备这些特质的人被称为“淡人”。与之相对的是在任何时候都热情高涨、情绪饱满的“浓人”。例句:他被正式确诊为淡人。古希腊掌管××的神释义:形容在某一领域才能或地位突出的人或事物。溯源:这个梗源自一位古典音乐专业的博士生,他在分享自己对希腊神话中代表各个音符的神祇的理解时,将其按特性进行了分类。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常用于形容或调侃一个人或事物在某一领域有突出的能力或地位。于是出现了“古希腊掌管唇蜜的神”“古希腊掌管螺蛳粉的神”甚至“古希腊掌管脊柱侧弯的神”等奇怪的title,在全民造“神”的氛围下,大家其乐融融,共登“古希腊神明册”。例句:老公天天待在厕所,他是古希腊掌管排便的神。班味释义:形容一种久经职场打磨之后独有的疲惫气质。溯源:源自小红书热搜笔记《一旦上过班,你的气质就会改变了》。这一词语形象地概括了当代打工人的一种常见生活状态:素面朝天、精神涣散、衣着宽松以及眼中时不时流露出疲惫感。由于此番言论过于精准写实,“班味”一词迅速传播并引起了大范围的共情,后来甚至衍生出一个教人如何“去班味”的产业。例句:周末到了,要去户外好好稀释一下自己身上的班味。三折叠释义:华为推出的一款可以实现屏幕三折叠的手机。溯源:出自华为Mate XT手机的广告词,原句是:“三折叠,怎么折,都有面。”因为广告词过于魔性,许多网友对它进行了二次创造,如:“三折叠钱包,怎么折,都没钱。”经网友测试,三折叠屏幕全部展开时刚好可以盖两桶泡面。有人说展开“三折叠”的瞬间会有一种皇帝在批阅奏折的错觉。也有人认为,我们迟早有一天会在口袋里掏出一台“八折叠”的电视。例句:许多中年男性,都渴望拥有自己的三折叠。包的释义:肯定的。溯源:该梗源于游戏博主@coke的口头禅,常用于表达“保证”或“肯定”的意思。每当有人在评论区假装不认识coke,就会有网友评论道:“包变脸的。”意思就是“肯定会变脸的”。在积极语境中,该词语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例句:“交给你的工作,周末之前能完成吗?”“包的。”蛐蛐释义:小声议论。溯源:又一个在全国推广东北方言的铁证。东北人将在背后小声议论他人的行为称作“蛐蛐别人”,“蛐蛐”内容大多与批评、指责有关,由此衍生出“蛐蛐文学”,并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网友纷纷主张“我蛐蛐别人说明他有问题,别人蛐蛐我更说明他有问题”,心态极好,一点儿也不内耗。例句:有什么话当面说出来,不要在背后蛐蛐别人。巴恩风穿搭释义:一种流行于2024年秋冬季的穿搭风格。溯源:“巴恩风”一词是“barnfit”的音译,源自英文单词“barn”。这种穿搭风格最初是为了适配户外工作的场景,以面料易打理、版型凌厉干练的深色系夹克为代表单品。在这个领域,英国品牌巴伯尔最有发言权,它推出的蜡质涂层夹克为工装注入了独特的英伦气质,成为时髦单品。在“巴恩风”盛行的当下,普拉达、葆蝶家、芬迪等奢侈品品牌也纷纷在新季推出自己的“巴恩风单品”。例句:今年冬天,不懂巴恩风穿搭的人有难了。已读乱回释义:指以一种荒谬的、驴唇不对马嘴的方式对他人作出回应的行为。溯源:“发疯文学”的另一分支。比“已读不回”更能够有效回避社交的方式是“已读乱回”——看似句句有回应,实则件件不走心。当一方故意以调侃的方式回应或者不肯正面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时,我们就可以将这种行为称作“已读乱回”。比如,提出一个方案让客户挑选,期待对方回答“Yes or No”时,客户的回答是“or”。例句:遇到磨人销售发来的短信该怎么办?已读乱回。
1天前
3

他因业余爱好丢掉教职,却把自己修成了大师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俄罗斯裔美国犹太人,科幻小说作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是20世纪40到60年代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阿西莫夫是一位高产作家,一生创作、编撰的书籍达到惊人的近500部,平均每年出书10本书以上,此外还有大量的随笔、评论等见载于报刊,题材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他与同时期的美国科幻作家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A.Heinlein,1907~1988)和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1917~2008)一起,并称为世界科幻小说的三大巨头。阿西莫夫的代表性科幻作品有《基地》(Foundation)七部曲、《机器人》(Robert)五部曲和《帝国》(Empire)三部曲。他曾7次获得世界科幻协会颁发的科幻界最高奖雨果奖,2次获得美国科幻作家协会颁发的星云奖,并且在1987年获得了星云奖的终身成就奖——大师奖[1]。2019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5020号小行星以阿西莫夫的名字命名[2]。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在20世纪后半叶曾经风靡世界。其中,《阿西莫夫科学指南》(Asimov’s Guide to Science)在70年代中后期由科学出版社首次引进我国,拆成四个分册,即《宇宙、地球和大气》《从元素到基本粒子》《生命的起源》《人体和思维》,冠以“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丛书名先后出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部编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还收入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即《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无奈的选择阿西莫夫博闻强识,阅读广泛,很小就有“神童”之誉。他的父母在他3岁的时候举家移民美国,生活在社会底层,以开糖果店谋生。自然而然地,阿西莫夫的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将来从事医生、律师一类体面的职业,从而彻底改变他个人以及家庭的命运。显然,阿西莫夫具备这种能力,可他在入读大学时却遇到了麻烦,那一年是1935年。当时他申请了位于家庭所在地纽约市的最好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生院哥伦比亚学院,一方面是为了能够经常回家承担家庭责任,另一方面当然也是因为对自己的实力有信心。然而,面试官以他不满16岁为由拒绝了他,同时建议他入读塞思洛学院,一所同属于哥伦比亚大学,但是水平较差的本科生院,好处是在大三、大四时可以与哥伦比亚学院的学生一起学习。阿西莫夫把发生的这一切归结为反犹主义,因为当时像哥伦比亚学院这样的名校留给犹太人的入学名额少之又少。无奈之下,阿西莫夫准备屈就。但是,他的父亲反对,祈愿自己已表现出超常才智的儿子能够入读最好的学校。在这种情况下,阿西莫夫只得选择纽约的城市学院,一所水平更差但却免费的大学,并且它向犹太人敞开大门。然而,事情很快就发生了转折。塞思洛学院寄来了录取通知,并且承诺给阿西莫夫提供奖学金。于是,他放弃了城市学院,入读塞思洛学院。大学初期,阿西莫夫仍然延续着对历史的迷恋,一度向往能够成为一名专业历史学家。可静下心来一想,又不能不顾及现实的生计。因而他决定要当一名科学家,那样就有机会在工业企业或者在某个重要的研究机构里工作,有可能挣很多很多的钱。[3]《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自传》封面不过,为给将来就读医学院做准备而选择的动物学专业,后来被证明是阿西莫夫犯的“比较大的错误之一”:他对解剖动物的残忍和血腥充满了恐惧,始终无法直面相关课程的学习。就这样,他窘迫地度过了大一学年。过后不久,塞思洛学院被关闭了。从大二开始,阿西莫夫搬到另一个校区继续学习,同时也迎来了转专业的机会。在物理学和化学之间,他最终选择了化学。原因是物理学更加数学化,他觉得这并非自己所擅长,而化学则不然,虽说谈不上有多喜欢,但却可为下一步申请入读医学院带来方便。由此,化学成了阿西莫夫的新专业。只是,这个智商很高的天才,动手能力却不太灵光,正如他晚年时所评述的那样:“我在实验室里简直就毫无希望。我根本就不适合做实验。做实验的时候,我比班上所有的人都笨拙,不够专业。”[4]又遇挫折伴随着短篇科幻小说的创作,阿西莫夫完成了大学学业,最终获得了理学学士学位。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可以沿着既定路线向医学院进军了。但是,挫折再度出现,他申请的纽约地区的5所医学院全部拒绝了他。恋家的阿西莫夫并不打算去外地继续读书,哪怕是有医学院会录取他。与此同时,他对自己是否适合学医也产生了怀疑,作为医生,毕竟是无法避免跟疾病、伤口和血液打交道的。少年时代的阿西莫夫于是,阿西莫夫转而申请进入研究生院攻读化学学位。可困难仍然存在:本科阶段他修读的课程是为申请医学院准备的,上的化学课课时不够。而没有修过物理化学这门课程,就无法在研究院申请攻读化学学位。偏偏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的系主任对阿西莫夫很不“感冒”,甚至可以说很不喜欢,这大概是由于天才的通病——桀骜不驯吧。为了劝退阿西莫夫,这位系主任专门设置了几道难关:非要他补上物理化学的学分不可,而且要学习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课程,成绩都必须在B以上,否则完全得不到学分——这结果无异于白白浪费时间和学费。阿西莫夫别无选择,顽强执著地应战。他修了路易斯·P·哈米特教授的物理化学课,成为那个大班里仅有的三个得A的学生之一,仅仅过了半年就从试读生转成了正式的研究生。这位20岁的天才展现了自己强悍的学习能力,并且赢得了系里其他人的同情,他称那是他“取得的最后一个学业上的胜利”。说“最后”,是因为从研究生二年级开始,阿西莫夫就认识到学术上的成就比分数和考试成绩更加重要,并且意识到自己不适合做化学专才,因为自己具有通才的特质,几乎对什么事情都有一定的了解。他觉得他在学校和图书馆里所做的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是在许多领域打下了知识和理解的基础。“我周围的那些化学研究生在化学上全都比我好。可他们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在很多方面的知识几乎是文盲,而我在这些方面十分谙熟。”[5]在当时情况下,阿西莫夫并没有通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考试,而仅以得到的硕士学位毕业。不过,在战争风云密布的环境里毕业即失业的压力下,他又不得不另作盘算,争取到了第二次考试的机会。幸运的是,这次他通过了!1942年2月,阿西莫夫终于获得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并找到了愿意指导他的老师。但是,在这之前两个多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他不得不中断即将开始的博士学业,进入美国海军航空兵实验站的化学实验室工作。“猎枪曲线”不是开玩笑在中断学业4年之后,阿西莫夫重新回到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这又跟当年愿意接纳他的研究导师查理·R·道森续了前缘。对于特立独行、不受教授们待见的阿西莫夫,道森教授却看他很顺眼,觉得他是个很有趣、很有想法的人,甚至还向别的教授夸奖他,指导他学习时也极富耐心。其间还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阿西莫夫的恩师道森教授在阿西莫夫开始学习实验技术时,他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在变化的条件下进行一系列观察,然后把结果标绘在图纸上。理论上讲,这些数值应该是落在一条平滑的曲线上的,但阿西莫夫得出的结果不是这样:数值在图纸上很分散,好象从猎枪中射出来散布其上。阿西莫夫戏称为“猎枪曲线”,没做任何“修饰”就交了上去。间隔4年后回到实验室时,阿西莫夫发现道森教授仍保存着他的“猎枪曲线”,并拿出来给别人瞧。他羞愧地恳请教授别拿他来开玩笑,教授却很严肃地说:“我不是同你开玩笑,艾萨克,我是在夸奖你的诚实。”[6]这件事对阿西莫夫触动极大。暮年他在自传中提及道森教授时写道:“他活着看到了我成为什么样的人物,拥有我呈献给他的书,我在许多地方用文字表达我对他的颂扬。……实际上,他告诉我说——带一点颇有感情色彩的夸张,最后事实证明,他最大的荣耀是我曾经是他的学生。我无法相信这一点,可我多么希望这是真的啊,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更好的方式来报答他为我所做的一切。”再说,在博士生阶段,阿西莫夫主要从事酶催化动力学的相关研究工作。做实验的时候,他犯过把0.2 ml的移液管当成2 ml来使用的错误,从而迟迟无法得到正确的结果;写论文时,当被导师指出首次使用缩写词应该给出相应的全称时,他陷入了尴尬;准备毕业论文时,他才发现这是一项“超级”工程,打印1页文字至少需要半个小时,这还不包括绘图,比他的科幻小说写作速度慢了很多,更有甚者,在导师的要求下他为了更正一个小错误,不得不用打字机重新打印整整6页纸;当答辩时刻终于降临时,忐忑的心情又让一向自信的他答非所问……看到阿西莫夫的这些“吐槽”,想必所有攻读过博士学位的人都会会心一笑。也还是在博士生阶段,经常需要完成工作进展汇报和文献综述等学术性报告。此时的阿西莫夫充分显露出了科学演讲的天赋,他“如山泉般清澈”的学术报告,不但让所有听众都能听懂,而且不会觉得乏味。这令他的导师非常满意,也给了他自己更大的信心[7]。功夫不负有心人。1948年5月20日,阿西莫夫题为《酪氨酸酶催化邻苯二酚需氧氧化反应失活动力学》(The Kinetics of the Reaction Inactivation of Tyrosinase During Its Catalysis of the Aerobic Oxidation of Catechol)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通过,随后他被授予了哲学博士(PhD)学位,相关的研究工作于1950年发表在权威的《美国化学会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m.Chem.Soc.,1950,72,820–828)上。阿西莫夫和家人一道,参加了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但是,个性十足的他拒绝上台领受学位,而只是坐在台下观看,尽管他的父亲非常希望看到儿子在台上的高光时刻。1948年获博士学位那天,阿西莫夫所写日记拿到博士学位的阿西莫夫,仍然被找工作所困扰,好在他可以在学校继续以博士后身份做研究工作,这总算是一个暂时的避风港吧。他的博士后研究课题是研发能够替代奎宁的抗疟疾药物,然而他很快发现,申请研究经费很困难,这无疑给他带来了危机感。与此同时,他在继续寻求进入制药公司的工作机会,可等待他的仍然是挫败。值得庆幸的是,当他给对抗疟疾药物一无所知的邻居讲解自己的博士后课题时,获得了非常好的评价,这触发了他创作非虚构作品的灵感。正是这一机缘巧合,为阿西莫夫打开了从事科普写作的另一扇大门。在博士后工作的最后阶段,阿西莫夫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天空中的小石子》。此时,他的科研工作也有了转机,源于他的一位忠实读者的推荐。那位读者是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免疫化学教授威廉·C·博伊德,他读了阿西莫夫的科幻名篇《黄昏》后被深深打动,给阿西莫夫写信表达敬意,从此二人成为好朋友。正当阿西莫夫为博士后结束之后的出路犯愁时,博伊德教授帮了他。阿西莫夫被推荐到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工作,尽管并非正式教职,相当于现在的项目聘用人员,但是有机会留下来成为正式员工。几番纠结之后,阿西莫夫还是接受了这份新工作,开始了自己的化学教师生涯。魅力教师被辞1949年6月,阿西莫夫入职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加入一位教授的课题组,协助教授管理和指导实验室助理和研究生从事癌症与核酸研究,同时讲授生物化学课程。在此期间,他发表了6篇研究论文,其中一篇发表在《美国化学会会志》(J.Am.Chem.Soc.,1950,72,5781–5782),并于1952年获得了助理教授这一正式教职。与研究相比,阿西莫夫更喜欢教学。他先后开设过11门课程,这些课往往是其他同事不愿意开的、难度较大的课程,这再次显示了他在知识传播和科学演讲方面的天赋。阿西莫夫的授课极其精彩,能够把枯燥的知识清晰地、轻松地表达出来,因此深受学生欢迎,他的课堂上总是充满了笑声和掌声。甚至在40年之后,还有波士顿大学的学生为无法听到阿西莫夫的课而感到惋惜。更为难得的是,阿西莫夫总是能够在下课铃声响起时讲完最后一句话,这种“恰到好处”成为了他后来众多公开演讲的一大特色,他把这种“绝活”归功于当年担任化学教师的历练。教学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编写教科书,阿西莫夫与另外两位同事合作编写了一部名为《生物化学与人体代谢》的教材,并且再版两次。教材编写过程给了阿西莫夫更多的在科普作品写作方面的体验,为他后来从事广泛的非虚构写作奠定了基础。尽管早在1955年阿西莫夫就获得了副教授的终身教职,但是活跃的业余创作还是耗费了他不少精力,课题组负责人和校方对他很不满意,无法接受他减少或放弃研究工作(研究意味着政府批拨经费),只从事教学的想法。随后,发生了一件极富戏剧性的事情——1957年12月18日,阿西莫夫被召到院长的办公室去最后摊牌。心高气傲的他跟院长理论说:“基弗博士,作为一位科学作家,我非同凡响。我打算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作家,我将会给医学院增光……”那位院长先生,笃定把阿西莫夫的话理解为对医学院无礼的嘲讽了,于是放出这么一句:“我们这所学院供养不起一位科学作家。你的任职到1958年6月30日结束。”[8]由此,阿西莫夫结束了9年的化学教师生涯。不过,学术委员会同情他的遭遇,投票表决同意保留他的教职。但是学校工作无法进行了,工资当然也就没有了。从此以后,阿西莫夫开始专职从事科学写作。成为世界级的大师30多年过后再回首,对于自己在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那番“遭遇”,阿西莫夫这样写道:“倘若他们不来惹我,我生性谨慎,会一直待在学校里,强迫自己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面。他们解脱了我,把我推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深信莱蒙和基弗没有丝毫为我好的心思,可我不计动机只讲效果。因此我早就原谅他们了。”1973年,阿西莫夫(中)参加一档谈话节目事实上,“转折点”之后,阿西莫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1979年10月,鉴于阿西莫夫已经成为全美乃至世界著名的科普巨匠和科幻小说大师,并且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波士顿大学主动将虽然保留了教职,但已多年不在学校授课和做研究工作的阿西莫夫晋升为正教授。1989年春,身为社会名流的阿西莫夫应邀参加波士顿大学建校150周年庆祝会并给学生作报告,受到热烈欢迎。此时,距离他“出走”已经过去整整30年。[9]阿西莫夫(中)在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接受荣誉学位虽然阿西莫夫当年被迫放弃了化学教师的职位,但是这段工作经历给他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任教期间,阿西莫夫就开始了非虚构作品的创作,也就是基于科学事实面向大学生以及社会大众读者传播科学知识,这方面创作取得的成就堪与他的科幻小说创作相媲美。起先,他的科普作品以他的老本行化学为主题,陆续发表在美国化学会主办的《化学教育期刊》(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上,内容涉及生物化学、放射化学、地球化学等等,读者对象是大学生和化学教师。这之后,阿西莫夫在科普创作上一发不可收,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甚至历史、宗教、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形式包括报刊上的专栏文章、随笔、书评、图书等,读者对象也扩展到了社会公众甚至少年儿童。在化学及生物化学领域,阿西莫夫出版了16部科普著作,这些作品被誉为化学教师的资源宝库,是很好的化学教学参考资料[10]。值得一提的是,他在1958年出版的化学科普作品《碳的世界》(The World of Carbon),1973年由科学出版社引进出版,给中国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1]这也是阿西莫夫科普作品的第一个中译本。1969年,阿西莫夫出书达到100部。这第100本书,是他出版的前99本书的辑要。阿西莫夫以自己的天才和勤奋为基石,在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两个创作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级的大师。毫无疑问,他的化学专业背景为他的成功注入了动力,他的化学生涯带给我们启迪,值得我们回味。(本文图片由尹传红提供。)作者衷心感谢科普时报社社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先生对本文的精心审阅和修改。尹先生作为阿西莫夫研究专家补充了阿西莫夫职业生涯的许多细节,特别是阿西莫夫与导师交往的重要材料,使得本文得以全面反映阿西莫夫的化学生涯。参考文献[1]//awardsandwinners.com/winner/?winner=isaac-asimov&mid=/m/03rx9[2]//www.universeguide.com/asteroid/8241/asimov[3][4][5]艾萨克•阿西莫夫著,黄群许关强译.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自传.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6]艾萨克•阿西莫夫著,张瑚译.无穷之路——阿西摩夫科普作品选.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7]Isaac Asimov.In memory yet green.New York:Doubleday&Company Inc.,1979.[8][9]尹传红.做自己能做得最好的事情.科普时报,2019.10.11[10]Edward L.Waterman.An annotated Asimov:A resource bibliography for chemistry teachers.J.Chem.Edu.,1981,58,826-827.[11]卞毓麟.伟大的科学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百科知识,1995,(04),53-55.
1天前
12